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 標靶治療為患者帶來新希望
胃癌及大腸癌,都是為人熟悉的消化道癌症,但其實亦有一種較少人提及的消化道癌症,稱為胃腸道基質瘤(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,簡稱GIST)。此病引起的腫瘤,可出現在消化系統的任何部分。由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,患者一般較難察覺。病因源於基因突變,雖然較為罕見,但部份確診的腫瘤可能是惡性,因此大家實在不應掉以輕心。
初期症狀不明顯 較難察覺患病
胃腸道基質瘤常見於年屆50歲以上的人士身上,較少在40歲前發病。臨床腫瘤科專科丘德芬醫生指出:「患病初期,腫瘤的體積可能只有1至2厘米,患者未必能夠察覺患病,而大部分患者都是在進行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。」至於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居多?原來與出現的位置有關。丘醫生表示:「如果發現腫瘤出現於胃部時,大多數屬於良性。可是,當腫瘤出現於腸道位置,惡性的機會較大。」一旦腫瘤開始增大,明顯病徵才會出現,包括:腸道出血及潰瘍、糞便變黑和胃脹等。
與胃癌及腸癌大不同 腫瘤種類和位置有別
不少人誤以為在胃腸間出現的腫瘤,就一定是胃癌或大腸癌。但事實上,相比起大腸癌及胃癌,胃腸道基質瘤的出現位置及腫瘤種類亦有不同。大腸癌及胃癌的腫瘤都是在黏膜層出現,而胃腸道基質瘤則在黏膜下層的肌肉層或漿膜層產生。另外,胃癌屬於腺細胞瘤,而胃腸道基質瘤則屬肉瘤。丘醫生指出:「與胃癌及大腸癌不同,胃腸道基質瘤源於KIT及PDGFRα的基因突變,以致刺激細胞不斷生長,而這病與飲食及生活習慣並沒有直接關係。」
標靶藥物針對基因突變 為患者帶來曙光
當患者發現腫瘤,醫生需要進一步檢查,透過影像掃描、切片檢查,再根據腫瘤的大小及其影響的器官,活躍及擴散程度等因素,為患者選取合適治療方案。現時此病的治療方案主要為腫瘤切除手術,惟因復發風險相當高,大大減低存活率。醫生會因應患者的情況,決定是否需要術後輔助治療,例如以標靶藥物減低癌症復發率。雖然化療及放射治療常用於治療其他癌症,但對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而言,這兩種治療均非最佳方案。
標靶藥物主要針對引致基因突變的受體,並加以抑制。以往患者接受傳統標靶藥物治療後,經過一段時間會出現抗藥性,以致治療無效,需轉用其他藥物,後續治療亦相當困難。近期有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(TKI)出現,其中一種為KIT及PDGFRα抑制劑(broad-spectrum KIT and PDGFRα inhibitor),具廣譜特質,能夠應對多種基因特變。與傳統藥物的機制不同,此藥物的新機制能夠廣譜抑制KIT及PDGFRα。研究發現新一代藥物可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,更為接受了傳統治療無效的患者帶來多一個治療選擇。
丘醫生鼓勵患者:「即使面對晚期癌症,亦不需要感到氣餒。現時醫學昌明,即使患者對部分藥物的反應欠佳,現時亦有新式藥物治療,為患者帶來新希望。」
臨床腫瘤科專科 丘德芬醫生